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Test the blog entry in MS word



Reviews commands


-------****

*************************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转:人既有尊严,又邪恶————两部电影

2008年出品的两部有关纳粹德国的影片《朗读者》与《浪潮》,体现了战后德国两代人对于纳粹灾难的反思,非常值得一看。在《朗读者》中扮演女主角的演员凯特·温斯莱特,因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部思想性非常强的影片,能够问鼎商业主导的奥斯卡,实属非常不容易,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它确实很棒。导演斯蒂芬·戴得利2002年执导过那部有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影片 《时时刻刻》。

《朗读者》(又译《生死朗读》)改编自小说,小说作者为德国人本哈德·施林克,战争结束的1945年出生,本行是大学法律教授。这一代人没有眼见纳粹暴行,但是他们是在纳粹留下的废墟中长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在前纳粹人员当中长大的,他们的父母无一例外地卷入了那场灾难,虽然角色有别或程度不同。他们就是在这些人的呵护下长大的,继承了他们的那份羞耻与罪责。

这份道德负担甚至比当事人本身还要强烈。不难理解,直接卷入和参与这场灾难的人们,他们所陷入道德上的混乱晦涩,并不会因为这场恶梦结束而终止,他们需要解释自己的行为,也需要为自己辩解,某种阴影始终会停留在他们内部。而没有做下任何事情的战后一代,在与过去的历史划清界限时,当然更有理由和更加理直气壮。这就是学者徐贲曾经提到的——在反思这段历史时,年轻一代德国人更加严厉。

到了风起云涌的1966年,声讨的浪潮达到了某个顶峰。小说与电影中均对此都有所描写。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已是法学院学生的主人,在面对审判纳粹残余时,表现了那样一种亢奋:“我们责无旁贷”。他甚至认为即使纳粹时期被贬黜的父亲,因为没有在1945年之后主动站出来检举那些作恶者,也“犯了知情不报的罪”。影片中的另一位法学院学生,则富有挑衅性地说出:“问题是你们怎么让这一切发生?在知道这些事情的时刻,你们怎么不自杀?”

某种情况有些像我们这里文化大革命时的革命小将,面对这样那样“历史污垢”的父母,表现出一种大义灭亲的无情立场。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耻辱,也许更加令人耻辱。愤慨激烈的情绪,既体现了某种道德立场,也体现了与上一辈做切割的决心,我们叫做“划清界限”。当然,1966年的德国青年面临的情况,与红卫兵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明摆是面对错误历史。然而,一种彻底决裂的方式,一种“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方式,便是面对历史最为恰当的形式吗?一种居高临下、道德优越感的立场,便是恢复重建战后精神道德废墟的一部分吗?

将这个语境顺出来,再来看这个故事,就变得容易一些。它是战后第一代反省他们自己的故事,是与他们同代人之间对话,也是与这个民族曾经的一段精神历程进行对话。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女主人公汉娜曾经是集中营看守,而且是一名纳粹党党员。战后她在公交车上当一名售票员,35岁时与年幼小男孩发生恋情,对方当时才15岁。这个故事因而拥有一个如同《洛丽塔》的外表,只是性别颠倒了一下。他们在一起除了做爱,重要的内容是朗读,年轻男孩不停地为年长女性大声读书,从《奥德赛》一直到契诃夫。这之后1966年汉娜作为纳粹残余坐在被告席上时,年轻小伙子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复杂感情,他的天地发生旋转。据说这个故事在德国也引起了类似我们这里《色戒》那样的争议。

“请看清那些被告,你们找不出一个,会相信他们当年真的有权杀人。”法学院的教授说。与汉娜一起坐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些上了岁数的妇女和男人,他们看起来与常人无异。旁听席上有一位妇女正在织毛线,而这项活儿,应该也是坐在被告席上的女性们同样擅长的。她们是在看起来日常生活的氛围和规则当中,做了杀人帮凶。

汉娜与她的“同事”们看守波兰克拉科夫附近的一个小集中营,每个月她们都需要挑选一些人送往奥斯威辛,六个人每人挑选十个,加起来一共六十,这个“算法”日常如流水,仿佛合情合理。而汉娜有些不同的是,她将挑选出来的某个年轻、体弱、纤细的姑娘,先“保护”一段时间,给她吃好休息好,并在晚上秘密度过一段时间。开始时人们不免狐疑,后来得知,这位姑娘同样是在为她朗读书本。当然她最终不会逃脱魔掌,汉娜还是将她与别人一道送往无人生还的地方。汉娜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为难之处。若干年后,她还这样回答审判长的质问:“如果是您的话,该怎么办呢?”

最为恐怖的还是这件事:汉娜等一行五人负责转移几百名“囚犯”,晚间歇在一个村庄,“囚犯”们住进了教堂。夜袭的飞机投下了炸弹,教堂成了一片火海,看守们手握着教堂大门的钥匙,但是没有人想到要将门打开,放囚犯们生还,结果绝大多数人被活生生烧死,生还者寥寥无几。为什么不开门,汉娜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是看守,工作是押送犯人,不能让她们逃跑。若是打开门,会出现混乱,怎样才能恢复秩序,我们得负责”。这样的解释并不构成年轻的法学院学生同情或倾向汉娜的理由。他的理由在别的地方。

审判到最后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当法官要求汉娜核对一份重要报告的笔迹时,汉娜没有在纸上写下任何东西,而是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这份报告是她本人写的,全然不顾这样做会给她带来严重后果。此时,旁听席上的法学院学生突然意识到,这个汉娜原来是一个文盲,她不会读写,这才是她多年听人朗读的真正原因。小伙子意欲帮助汉娜澄清真相,说出她是文盲这个有利事实,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突然止步不前。最终,汉娜被判终生监禁,而其余同伙只有区区几年的刑期。

年轻学生没有说出真相,没有运用真相来改变审判结果,这个安排非常有意思。他尊重这位女性的意思,是她自己想要保守这个秘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绝望的、颜面丢尽的女性,她不想继续当众丢脸,她希望能够保护自己的那点秘密,维持一个稍稍体面的外表,部分挽回属于她自己的尊严。尽管这给她带来更深的灾难和艰难局面,但是没有人可以说,因为是这样一个女性,她的这个要求便是不合理的。她的秘密应当得到尊重。认定对方是敌人,接下来便可以任意羞辱,那是另外一种做法。

这个起点还蕴涵了其他一些能量,或者至少与这些东西相平行、互相提供支持。

第一,说到底,在教堂烧死几百人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年,但是必须有人对此负责,这是肯定的。电影中提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战争罪责的文章,其中有一条便是“行政责任”,也就是说,即便当事人强调当时的做法是服从命令或者当时国家的法律,属于行政范围,也并不能改变做这些事情本身的犯罪性质,以及身在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那份致命的报告虽然不是汉娜写的,但是在整个事情当中汉娜仍然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罪责,她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这么说,终生监禁并不是完全冤枉她,别人只是侥幸逃脱(刑期没有那么重)。

第二,原来急于与上一代人划清界限的法学院学生,在保守这位女性秘密的同时,他与这个女性之间建立起了某个秘密通道,如同一个“攻守同盟”。这个“攻守同盟”并不是增添和隐藏罪恶(它恰恰通往承担责任),而是通过这个小小平台,年轻一代分担了上一代人的罪责、耻辱和历史负担,将这份特殊的遗产继承下来。不难设想,如果年轻人说出真相,那么他们之间便不再有任何联系,即使汉娜几年后出狱,他们也很难重叙旧情。而他帮助汉娜保守了这件秘密,他便与汉娜之间不可斩断,不管以何种方式。他后来多年如一日往监狱邮寄朗读磁带,保持与汉娜精神上的密切联系,包括对汉娜不识字这件事情负起责任。在历史负担面前,他不认为自己可以当甩手大爷。这样的立场,比起他的同学质问别人 “你们为什么不自杀”所包含的咄咄逼人和道德优越感,要沉静、深刻得多。

第三,汉娜的这份尊严感,一个罪人身上的这份要求,是否可以看作这个民族在滔滔恶名之下,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与体面?试图建立和恢复自己的那份不可侵犯的感觉以及荣誉感?正是这个东西,才成了战后德国人重建自身和家园的动力?汉娜珍视和维护自己的形象,年轻人帮她一道努力,也就是说,年轻人在参与承担汉娜的罪责、继承历史负担的同时,也在试图保护上一代人身上需要保护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将战前与战后的德国联系了起来,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包含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面临一些危险,但是故事显然触及了它们。这或许是这个故事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是这个故事在前人基础之上往前迈出的一小步。不能说是辩护——汉娜必须服刑,而是将问题在更加复杂的层面上展开,得到更加复杂、深邃的表述。

在其他一些方面,这个故事直接继承了战后德国思想文化界对于纳粹现象反思的结果,比如汉娜·阿伦特关于 “平庸无奇的恶”的著名观点。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人,并不是一望即知的恶魔,而毋宁说是一些看起来平庸无奇的人,当他们卷进了那个杀人机器,就像一枚螺丝钉在其中兢兢业业,严格服从上级下达的每一项指令,不管它多么违反几千年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常识,比如不杀人。在上级命令和“规则”面前,他们表现得越平庸,越无所作为,其工作成就越大、越光滑,破坏性也越大,从而他们自己身上的人性,也被没有人性的制度所吸收和取消,最终他们变得与这个制度一样丧失了人性。

人们身处邪恶而不知,阿伦特推荐的方案是“思考”,思考带有一种陌生的气味,意味着对于手头工作的一种“中断”,一种回望自己的开始。思考将自身一分为二,从而也得以与环境保持距离。通过思考获得道德生活,这是在极端情况下人们自救的第一步。从这个角度看来,影片中那个著名细节——汉娜原来是一个文盲,她请别人为自己朗读是因为自己不认字,除了剧情的意义之外,同时还有某种形而上的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会读写的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非常有可能被别人的那些花言巧语牵着走,她无从思考,思考的基本前提(阅读)她不具备,她同时也是一个道德文盲。

将这样一些罪责、伦理、政治、历史负担等问题,放进一个看起来是爱情故事的框架之中,能够糅合得那么好,那么自然,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功力,从中也可以见出诸如此类的深刻话题,并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是电影或者小说所不能承担的。相反,在处理这些话题上的每一步小小进展,才恰恰体现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顺便地说,中国的创作者包括电影人在这方面则显得不够自觉,在相关问题上知识界的讨论进展到什么程度,如何运用这些进展作为精神背景,做出自己的从容应对,几乎看不到什么动静。我手上的这个中文译本《朗读者》,前面有一位著名大学教授的“序言”,如果不是为了“立此存照”,我会随手将它撕掉。那样一种自娱自乐的小感觉,实在不配放在这本书的前面。


2008年3月份在德国上映的 《浪潮》(又译 《恶魔教室》),导演丹尼斯·甘塞尔(DennisGansel)是一位34岁的年轻人,2004年拍过一部影片 《英雄教育》,关于1942年一所纳粹军官预备学校的故事,获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德国电影节最佳剧本奖,人们惊讶时下沉湎于享乐与电子游戏的年轻人怎么会持续关注上个世纪的纳粹现象。当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便以一种毫不犹豫的口吻说道:历史会在当下重复。当人们遭受贫穷、不幸或者其他原因,便需要一个看上去能够使他解脱的团体。几年之后他用影片进一步做出回答。

正如影片开头所表明的,这个故事来自真人真事。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大胆地进行了一场试验,在五天的时间之内向他的班级灌输整齐划一的集体主义和纪律性,最后导致的却是不可收拾的混乱结果。1981年这桩事情被写成小说《浪潮》,继而美国广播公司又制作了电视系列短片《浪潮》。由来自德国的年轻导演再次激活这个话题,则更加具有意义。电影剧本也由导演本人撰写,细节极为饱满、富有层次和有说服力,为极权政权如何诞生这种看似复杂的理论问题,提供了一部形象版的简易教科书,纪录片的拍摄风格也使得影片虎虎有生气。2008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独立电影节)上放映年轻导演的这部影片时,当年实验的发明人罗恩·琼斯出席了首映式。这样一部影片,也居然在德国获得了年度票房冠军。

这门叫做“独裁政府”的选修课与另一门课“无政府主义”一样,原意都是为了培育年轻人的民主观念。课堂上的高中学生对于“第三帝国”这类话题听得厌烦了:“又来了”。“这种事情反正不会再发生了。”“又不是我们做的,我们为什么要没完没了地背负着罪感?”实际上学生们所厌倦的不仅是这类话题,而是还有更多。酒吧里两个男孩这样的对话,多么像发生在上海或者北京的同样一幕:“我们这一代人想要反叛却找不到方向,因为所有价值观都不存在了。我们所缺少的,是一个能够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因此在年轻人party上喝过量的酒、做出猥亵的动作、有人吸大麻,寻求不同刺激,这也并不奇怪。

对于赖纳老师的针对性措施,我们就不应该感到陌生了,而是熟悉得不得了,因此,开头看这部影片是带着微笑的。第一步,将原来分散的圆桌式的课桌,集中为全部面朝黑板,取消任何其他的“课堂中心”;第二步,确立老师的最高权威,发言之前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之后起立发言,原先直呼其名“赖纳”要改为“文格尔先生”;第三步,“一起跟我做双腿运动”:“左、右、左、右、左、右”,教室里立刻发出雷人的咚咚声响。这种做法还有一个顺便的作用,就是向别人示威,文格尔先生进一步启发道:“维兰德先生的无政府主义课就在下面,我想让我们的敌人吃吃天花板上落下来的灰尘。”在体验与他人的界限和区别中,教室里的脚步声更欢了。为了使得“我们班作为一个整体”而更加突出,重新安排的课桌根据这样的原则:一个“好同学”搭上一个“坏同学”。

不同意见之间的争执,开始于是否需要穿上统一的“制服”。白色衬衫与牛仔裤,这不难办到,赞同的女生还给出了充足的理由:原来每天上学,需要考虑今天穿什么衣服,现在统一服装,便不需要操心了。同为女同学的卡罗则不同意,她从镜子里看出白衬衫不适合自己,内心深处也反感这种统一着装:“制服排出了差异,也排除了个性”。一个外号叫做“软脚虾”的男同学胆小懦弱,给别人弄来大麻却不敢收钱,在这项驱赶孤独的集体主义活动中(文格尔先生命名为“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他感到兴奋莫名,甚至将自己的其他衣服点上汽油,烧得精光。

穿上了统一服装的年轻人开始为自己的团体命名:“恐怖小分队”、“梦想俱乐部”、“觉醒者”、“海啸”、“基石”、“核心”,人人都有一种自己正在干一件大事的感觉,最后决定取名“浪潮”,本片片名来源于此。统一服装、名称之后,接下来还要有统一的标志,男孩子们在夜晚将这标志贴编了大街小巷,有一条还出现在正在建设的高层市政府大楼建筑工地上,并上了当地报纸的头条。最后一项是统一问候手势,右手在胸前先俯下然后抬起,令穿上白衬衫的男孩女孩觉得很好玩,也很自豪。

学校有其他老师对于文格尔实验感到反感,包括他的妻子。但是,恰恰有家长来信支持,说自己的孩子这几天精神百倍,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教务长对这样的来信表示满意。后来有一位同学写下的有关体验,令人想起了文革时期我们这里年轻人的同样感受:“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然而,事情并不能够以个人一时一地的主观感受作为判断尺度。需要问的是,这个理想和目标要将这些年轻人带往哪里?只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这种团体需要不停地制造异己和敌人,不让组织之外的人加入他们的活动,哪怕是玩滑道这样的游戏。很可能,赖纳·文格尔先生一度也有些不能自持了。从未有过地被他人抬到这么一个权威高度,他多少有些顺水推舟,有些飘飘然,这才爆发了妻子与他之间的一场争吵:“这段时间你变成一个混蛋”,“你通过崇拜而利用他们”。紧接着,战场在班上一对男女同学之间展开。始终冷眼旁观、保持批判性的卡罗,被男友打得面部出血。男友开始反思卡罗所说的,这一切都失控了。

五天的实验结束,本来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但是成员们对于这样罢休感到不甘心。他们觉得需要开一个大会,讨论“浪潮”的前途。当被称之为“叛徒”的学生被“五花大绑”地押送到主席台上,身为教师的赖纳开始发话,承认自己做得过火了:“谁让你们这么干的?如果我说杀了他,你们就杀了他吗?”“回到我们原先的讨论——这样的独裁专制在今天是否能够再现,而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吗?”“我们以为高人一等,将所有反对我们的都排除出去,……还不知道要做出什么来。他继而宣布“浪潮结束”。没有想到的是,当年的“软脚虾”最不能接受解散“浪潮”的事实,在开枪打伤同学之后,他饮弹自尽。

在“恶魔教室”中呼唤出来的人性中的魔鬼,并不能够适时回到原处;没有人挑战的至高权力,最后变得不能控制自己所释放的局面。这场试验的运作原则,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树立权威、整齐划一和排除异己。在网上看到年轻人将这部影片又称之为《纳粹速成》,这些没有见过纳粹的另一代人,并不表明他们彻底远离了这种病毒。

这部影片有力地说明,所有这些导致灾难的因素,导致极权政府产生的因素,并不在别的地方,人们用不着到别处去寻找它们的起源,而就是埋藏在人们自己的人性深处,与人们自己人性中的黑暗一一相对,在人们自身人性中拥有肥沃的土壤。当然,它们也需要某些现实的浇灌,比如感受无聊、失落、孤独、空虚,这一切很容易被这样那样的名目收编,经常是它们单等一声号令,马上倾巢而出。顺便需要指出的,并不是所有人与人的联合,都只能导致类似的灾难。人们总是在寻求互相支持与联合,分而治之是专制统治惯用的手段。区别在于,这是一个允许个性与差异、包容五光十色的共同体,还是一个只允许一种颜色、一个权威的那种团体。

假如纳粹的现象也有可能重来,那么,其他还有多少历史可以再度上演呢?我们对于自身人性的估计,需要多么悲观才能够与之相适应呢?想到这个问题,不免令人倒吸一口凉气。无论如何,感谢这部影片在今天给人们提供了诸如此类的思考。

崔卫平


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

第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

每年二月,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迷和娱乐界人士齐聚一堂参加这场电影盛宴。美国当地时间2月22日晚,数以百万的电影爱好者将会收看星光熠熠的晚会,见证获奖的影片。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旨在表彰全球杰出的电影艺人以及幕后制作团队,而这些奖项由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6000多位成员投票得出。

早在一个月前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公布了第81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大卫·芬奇执导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以13项提名领跑,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重要奖项。
而2008年度获得票房奇迹的《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却落选诸多重头奖项,不出意外的是希斯·莱杰以小丑一角顺利获得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凯特·温斯莱特继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之后,凭借《朗读者》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提名名单】

最佳男主角
Richard Jenkins—《THE VISITOR 不速之客》
Frank Langella—《FROST/NIXON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Sean Penn—《MILK 米尔克》
Brad Pitt—《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Mickey Rourke—《THE WRESTLER 摔角王》

最佳男配角
Josh Brolin—《MILK 米尔克》
Robert Downey Jr.—《TROPIC THUNDER 热带惊雷》
Philip Seymour Hoffman—《DOUBT 虐童疑云》
Heath Ledger—《THE DARK KNIGHT 黑暗骑士》
Michael Shannon—《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之路》

最佳女主角
Anne Hathaway—《RACHEL GETTING MARRIED 蕾切尔的婚礼》
Angelina Jolie—《CHANGELING 换子疑云》
Melissa Leo—《FROZEN RIVER 冰冻之河》
Meryl Streep—《DOUBT 虐童疑云》
Kate Winslet—《THE READER 生死朗读》

最佳女配角
Amy Adams—《DOUBT 虐童疑云》
Penélope Cruz—《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午夜巴塞罗那》
Viola Davis—《DOUBT 虐童疑云》
Taraji P. Henson—《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Marisa Tomei—《THE WRESTLER 摔角王》

最佳动画片
BOLT 闪电狗
KUNG FU PANDA 功夫熊猫
WALL-E 瓦力

最佳艺术指导
CHANGELING 换子疑云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DARK KNIGHT 黑暗骑士
THE DUCHESS 公爵夫人
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之路

最佳摄影
CHANGELING 换子疑云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DARK KNIGHT 黑暗骑士
THE READER 生死朗读
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最佳服装设计
AUSTRALIA 澳大利亚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DUCHESS 公爵夫人
MILK 米尔克
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之路

最佳导演
David Fincher—《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Ron Howard—《FROST/NIXON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Gus Van Sant—《MILK 米尔克》
Stephen Daldry—《THE READER 生死朗读》
Danny Boyle—《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最佳纪录长片
THE BETRAYAL (NERAKHOON) 背叛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世界尽头的其余
THE GARDEN 花园
MAN ON WIRE 走钢丝的人
TROUBLE THE WATER 水的困扰

最佳纪录短片
THE CONSCIENCE OF NHEM EN 奈恩的良心
THE FINAL INCH 最后一英寸
SMILE PINKI 微笑的品奇
THE WITNESS - FROM THE BALCONY OF ROOM 306 306阳台的目击者

最佳剪辑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DARK KNIGHT 黑暗骑士
FROST/NIXON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MILK 米尔克
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最佳外语片
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
The Class 高中课堂
Departures 入殓师
Revanche 复仇
Waltz With Bashir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最佳化妆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DARK KNIGHT 黑暗骑士
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 地狱男爵2:黄金军团

最佳配乐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DEFIANCE 反抗军
MILK 米尔克
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WALL-E 瓦力

最佳原创歌曲
"Down to Earth 回到地球"—《WALL-E 瓦力》
"Jai Ho"—《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O Saya"—《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最佳影片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FROST/NIXON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MILK 米尔克
THE READER 生死朗读
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最佳动画短片
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 回忆吉姆小屋
LAVATORY - LOVESTORY 厕所爱情故事
OKTAPODI 章鱼情侣
PRESTO 魔术师与兔子
THIS WAY UP 厄运葬礼

最佳真人短片
AUF DER STRECKE (ON THE LINE) 地铁线上
MANON ON THE ASPHALT 马路上的玛侬
NEW BOY 新生
THE PIG 猪
SPIELZEUGLAND (TOYLAND) 玩具王国

最佳音效剪辑
THE DARK KNIGHT 黑暗骑士
IRON MAN 钢铁侠
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WALL-E 瓦力
WANTED 刺客联盟

最佳音响效果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DARK KNIGHT 黑暗骑士
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WALL-E 瓦力
WANTED 刺客联盟

最佳视觉效果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THE DARK KNIGHT 黑暗骑士
IRON MAN 钢铁侠

最佳改编剧本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本杰明·巴顿奇事
DOUBT 虐童疑云
FROST/NIXON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THE READER 生死朗读
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最佳原创剧本
FROZEN RIVER 冰冻之河
HAPPY-GO-LUCKY 无忧无虑
IN BRUGES 杀手没有假期
MILK 米尔克
WALL-E 瓦力

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

emacs 基本配置

折腾了 emacs 一下午, 总算 把一些基本配置 搞好了,
字典, xetex, ampl等一些 基本的软件 总算可以 很方便地使用了

;;set xetex mode in tex/latex
(add-hook 'LaTeX-mode-hook (lambda()
(add-to-list 'TeX-command-list '("XeLaTeX" "%`xelatex%(mode)%' %t" TeX-run-TeX nil t))
(setq TeX-command-default "XeLaTeX")
(setq TeX-save-query nil)
(setq TeX-show-compilation t)
))

;;set auctex
(load "auctex.el" nil t t)
(load "preview-latex.el" nil t t)
(setq TeX-auto-save t)
(setq TeX-parse-self t)
(setq-default TeX-master nil)

;; set AMPL mode
(setq load-path (cons "/home/nosper" load-path))
(setq auto-mode-alist
(cons '("\\.mod$" . ampl-mode) auto-mode-alist))
(setq auto-mode-alist
(cons '("\\.dat$" . ampl-mode) auto-mode-alist))
(setq auto-mode-alist
(cons '("\\.ampl$" . ampl-mode) auto-mode-alist))
(setq interpreter-mode-alist
(cons '("ampl" . ampl-mode)
interpreter-mode-alist))
(autoload 'ampl-mode "ampl-mode" "Ampl editing mode." t)

;;配置字典
(require 'sdcv-mode)
(global-set-key (kbd "C-c d") 'sdcv-search)

;; 绑定 F11 到emacs窗口全屏
(global-set-key [f11]
(lambda ()
(interactive)
(x-send-client-message
nil 0 nil "_NET_WM_STATE" 32
'(2 "_NET_WM_STATE_FULLSCREEN" 0))
)
)


;; 设置背景颜色和字体颜色
(set-foreground-color "darkblue")
(set-background-color "lightblue")
;; 设置另外一些颜色:语法高亮显示的背景和主题,区域选择的背景和主题,二次选择的背景和选择
(set-face-foreground 'highlight "white")
(set-face-background 'highlight "blue")
(set-face-foreground 'region "cyan")
(set-face-background 'region "blue")
(set-face-foreground 'secondary-selection "skyblue")
(set-face-background 'secondary-selection "darkblue")
;; 禁用菜单栏,F10开启或关闭菜单
(menu-bar-mode nil)

;;====================
;; 键绑定
;;====================

;; C-z 设置标记 ;; C-z: M-x iconify-or-deiconify-frame: C-z,C-x C-z
(global-set-key (kbd "C-z") 'set-mark-command)

;; F10 显示/隐藏菜单 ;; M-x menu-bar-open
;(global-set-key (kbd "F10") 'menu-bar-mode)

小试一下, emacs 确实 很强大:)O

以后继续 研究

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Google博客域名绑定国内被封了

如题, 真搞不懂为什么。。。。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又一疯狂系列:疯狂的赛车---黑色幽默

疯狂的赛车,继疯狂的石头之后,又一黑色幽默

剧情:

耿浩本是一名职业自行车赛车手,但一次比赛,他的对手在终点线前摔倒,反而获得了金牌。获得银牌的耿浩又被不法商人李法拉(九孔饰)所欺骗。喝下不明假药“肾白银”的耿浩尿检呈阳性,被终身禁赛,这是一条线;

第二条线是大贼二贼,他们阴差阳错成了贼,最后还绑票伤人;

第三条线是台湾来的黑帮四人组,他们意图在内地做笔大买卖;第四条线就是两位警察,他们立功心切,却一心认定银牌车手是贼。
   不法商人李法拉(九孔饰),雇凶暗杀老婆,杀手却被收买;台湾黑社会大哥东海(戎祥饰)带着两个小弟贩卖毒品;车手耿浩(黄渤饰)和张挺(大成饰)在比 赛中分获前两名,得银牌的耿浩很失望……几组人又阴差阳错地因一个神秘的箱子走到一起。与此同时,两个警察误以为耿浩是坏人。在他们紧紧盯住耿浩时,坏人 却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


故事的情景设置的甚为巧妙,再配上纯正的方言和经典的台词,无疑又是一经典!

台词:

两个进城谋生的毛贼,一个是姐夫一个是妹夫,他们想看一场国足的比赛后好回老家结婚。两人买了票,看了半场,妹夫看了半场就当着姐夫的面把门票烧了。姐夫问“你干吗把照片烧了?”“大家都在烧,我不烧不专业。“

开始赛车的时候“大禁区跟路面一样宽,有力度,有强度,超度李云在没问题!”

耿浩输掉冠军之后:“算了吧,点背不能怨社会。”



耿浩数度被冤枉,在庙里对佛像说:你这几天没上班。

黑帮老大的,“小子我入行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这么带货来的”一次是白粉藏在自行车管里,令一次是误以为骨灰盒里面的骨灰是白粉。。。

搞笑毛嘴的对白,“额真鄙视你”

“高风险高回报,我们的原则是按劳分配”

那个酒店服务员抱着一本GRE英语(这个地方没有没仔细看)叨咕:“偶们这个走店是灰常international的。”

“没有经过客户得许可,偶们是不可以透怒客户的secert的。”



出租车司机看到 黑帮们尝骨灰的时候爆笑,“脑门子让门给挤了吧,那味能对吗??!”


两乌龙杀手的对白,“满嘴顺口溜,你以为考研啊?”

你是不是不想娶我妹子了?

你不想娶我妹子我还想娶你姐呢`!

你不娶我妹子, 我也不娶你姐姐,反正我把你姐的肚子搞大了

..............

“你这个墓地也是复式的?

不好意思,我们是往下一层好不好”

“利润高啊!用你的话来说,机会决定命运!” ---因为“目标”出了比自己的“身价”更高的  

“先是老公杀老婆,后是老婆杀老公,难怪人家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两杀手的人生感慨。   

“俺是职业杀手都下不了手,你也太狠心了!” ---“客户”误杀了自己的老婆,两杀手发出如上惊叹。

“原则,这是原则问题!”---某杀手常重复的一句话。

“俺们改行了,不是杀手是贼!”
“姐夫,咱咋老改行呢?”---两杀手由杀手做到抢劫,到贼,到毒贩……


两警察开出租车追耿浩的时候,“你不要太嚣张,别以为我们四个轮子的跑不过你两个轮子的!” 结果刚说完,车子没油了。。 还是没追上



到了最后,更是。。。“现在90后都出来混了”

最后来个插曲:

“踏入江湖是我的命,不是甘愿做坏子
做兄弟好过时,打刚穿金又戴银
有时嘛会手头紧,结拜兄弟逗撒挺”



总体感觉来说,《疯狂的赛车》叙事方式类似《疯狂的石头》。 唯一的区别中间穿插了很流行的现代式植入式广告。 一直在想,居然插入了广告,是不是票价可以降一降:)
  
在疯狂的赛车里, 调侃的对话 成了对话的主要风格, 社会热门话题也不例外。。。 婚姻, 考研,GRE,不计后果式的励志学,90后等等。
  
不过很佩服导演最后的安排, 居然也敢和观众开玩笑, 观众确实都是敢时间的:)

和疯狂的石头一样,导演又一次充当了诙谐的上帝, 剩下的毒款 给了好人。应该是在耿浩师傅的骨灰盒里面(个人推测)。 而坏人也最终都一一得到了报应。

篇中有很多黑色的搞笑。。。警察的高驱动性警车 和周围普通车辆格格不入....(可能是植入式广告的原因),不过效果恰到好处....


感觉有点想星爷的风格,主要是拍小人物的故事, 所有矛盾的东西都用巧合来一一化解... 在这里面,如果不是巧合, 可怜的耿浩 可能就要面对下半生的监禁(被误认为杀了别人的老婆)。现实中的无奈 得到了调侃式 的发泄,“你这几天都在睡觉吧”对着庙里面的佛像说的。
但是大家又都认命,“算了吧,点背不能怨社会”。只有再一次佩服导演的编排能力


在命运的面前,所有的人都显得那么的苍白。证据往往都是用来陷害好人的,这是耿浩自己的感慨...

原则, 警察局的排队和乏味的填表手续 无不显示了现代社会十分机械式的一面:“原则”执行固有的程序。。 可气,但有无奈。。

好笑,可气,但又无奈, 电影终归是电影,人生还得继续,要么凭借着对于命运的执着, 要么“点背不怨社会”做个和谐公民吧...

无意间想起东方微点案.....

难怪有网友说:“地球太危险了, 我要回火星了”...

只是想问下:“可以搭下顺风车么?”呵呵:)




Linux 软件的安装和卸载

在Windows下安装软件时,只需运行软件的安装程序(setup、install等)或者用zip等解压缩软件解开即可安装,运行反安装程序(uninstall、unware、“卸载”等)就能将软件清除干净,完全图形化的操作界面,简单到只要用鼠标一 直点击“下一步”就可以了。而 Linux好象就不一样了,很多的初学者都抱怨在Linux下安装和卸载软件非常地困难,没有像使用Windows时那么直观。其实在Linux下安装和 卸载软件也非常简单,同样也有安装向导或解压安装的方式,不相同的只不过是除了二进制形式的软件分发外,还有许许多多以源代码形式分发的软件包。

一般的Linux系统套件都包含了丰富的应用程序,但有时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时就要涉及到对低版本软件的卸载、安装新版本软件,或者安装全新的应用软件。
简单的软件可能只包含一个可执行文件。但Linux系统中运行的大部分应用软件要复杂得多。一般的应用程序或工具软件都会由多个可执行文件、配置文件、文 档组成,有的还会涉及库文件。把所有这些文件以及其存储位置的信息统一存储到在一起,就形成了安装包。讨论应用程序的安装和升级,就是要讨论对这些安装包 的安装和维护。
在linux系统中,安装包有多种格式。对软件包的管理和维护,需要以root身份进行。

一、二进制分发软件包的安装与卸载
Linux软件的二进制分发是指事先已经编译好二进制形式的软件包的发布形式,其优点是安装使用容易,缺点则是缺乏灵活性,如果该软件包是为特定的硬件/操作系统平台编译的,那它就不能在另外的平台或环境下正确执行。

1、*.rpm形式的二进制软件包
安装:rpm -ivh *.rpm
卸载:rpm -e packgename
说明:RPM(RedHat Packge Manager)是RedHat公司出的软件包管理器,使用它可以很容易地对rpm形式的软件包进行安装、升级、卸载、验证、查询等操作,安装简单,而卸 载时也可以将软件安装在多处目录中的文件删除干净,因此推荐初学者尽可能使用rpm形式的软件包。rpm的参数中-i是安装,-v是校验,-h是用散列符 显示安装进度,*.rpm是软件包的文件名(这里的*.rpm特指*.src.rpm以外的以rpm为后缀的文件);参数-e是删除软件包, packgename是软件包名,与软件包的文件名有所区别,它往往是文件名中位于版本号前面的字符串,例如apache-3.1.12- i386.rpm和apache-devel-3.1.12-i386.rpm是软件包文件名,它们的软件包名称分别是apache和apache- devel。更多的rpm参数请自行参看手册页:man rpm。
如果你不喜欢在字符界面下安装或卸载这些软件包,完全可以在X-Window下使用图形界面的软件包管理程序,如glint、xrpm这样的图形接口,或者是KDE的kpackge等,这样对软件包的安装、升级、卸载、验证和查询就可以通过点击鼠标来轻松完成。

2、*.tar.gz/*.tgz、*.bz2形式的二进制软件包
安装:tar zxvf *.tar.gz 或 tar yxvf *.bz2
卸载:手动删除
说明:*.tar.gz/*.bz2形式的二进制软件包是用tar工具来打包、用gzip/bzip2压缩的,安装时直接解包即可。对于解压后只有单一目 录的软件,卸载时用命令“rm -rf 软件目录名”;如果解压后文件分散在多处目录中,则必须一一手动删除(稍麻烦),想知道解压时向系统中安装了哪些文件,可以用命令“tar ztvf *.tar.gz”/“tar ytvf *.bz2”获取清单。tar的参数z是调用gzip解压,x是解包,v是校验,f是显示结果,y是调用bzip2解压,t是列出包的文件清单。更多的参 数请参看手册页:man tar。
如果你更喜欢图形界面的操作,可以在X-Window下使用KDE的ArK压缩档案管理工具。

3、提供安装程序的软件包
这类软件包已经提供了安装脚本或二进制的安装向导程序(setup、install、install.sh等),只需运行它就可以完成软件的安装;而卸载时也相应地提供了反安装的脚本或程序。腾讯的qq就提供这种程序, 不过linux版本的qq 功能实在是太不完善了

二、源代码分发软件包的安装与卸载
Linux软件的源代码分发是指提供了该软件所有程序源代码的发布形式,需要用户自己编译成可执行的二进制代码并进行安装,其优点是配置灵活,可以随意去掉或保留某些功能/模块。
1、*.src.rpm形式的源代码软件包
安装:rpm -rebuild *.src.rpm
cd /usr/src/dist/RPMS
rpm -ivh *.rpm
卸载:rpm -e packgename
说明:rpm --rebuild *.src.rpm命令将源代码编译并在/usr/src/dist/RPMS下生成二进制的rpm包,然后再安装该二进制包即可。packgename如前所述。
2、*.tar.gz/*.tgz、*.bz2形式的源代码软件包
安装:tar zxvf *.tar.gz 或 tar yxvf *.bz2 先解压
然后进入解压后的目录:
./configure 配置
make 编译
make install 安装
卸载:make uninstall 或 手动删除